4、早年(上)-《巴巴.吉传》- 第二篇 巴巴.吉-一段简短的传记
巴巴.皆穆.辛格(Baba Jamal Singh Ji)
作者: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又译:基帕尔.辛)
巴巴•皆穆•辛格•吉(Baba Jamal Singh Ji)1838年出生于旁遮普邦格达斯坡尔(Gurdaspur)地区的古曼(Ghuman)村一个虔诚的锡克教家庭。古曼像当地其它村庄一样,不同的是有一个纪念伟大的圣者纳姆•德(Nam Dev)的名为“巴巴•纳姆•德”的寺庙。许多世纪前,纳姆•德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几天。
据说当这位圣者来到村上并希望到当地寺庙内祈祷时,人们拒绝了他,因为他不属于他们那个阶层。圣者并没有被难住,他走过去坐在庙后墙的外边,很快就进入了三摩地(Samadhi)。上帝对他的徒弟受到的侮辱不高兴了,就把寺庙的门转过来朝着纳姆•德坐的地方,所有的和尚和婆罗门都跑在纳姆•德的脚下请求宽恕。据说从那天起,这个村庄的名字就叫古曼,旁遮普(Punjabi)语的意思是“转过来”。
村民们来到这个寺庙供养,游僧们也常去那里礼拜这位大圣人。皆穆的父母亲,白•焦德•辛格(BhaiJodh sinhg)和毕毕•达雅•考尔(Bibi Daya Kaur),是这里的常客,后来还经常在那里祈祷希望得个圣子。伟大灵魂很少不宣而至,一天夜里,纳姆•德来到毕毕•达雅•考尔梦中,告诉她说她的祷告得到应允。十个月后,皆穆诞生了,全家把此事作为过节一样来欢庆。
圣人的历史就是一个灵魂朝圣的历史,是个灵性上完整、涵括无数年和无数世的故事。最后的开悟看起来可能是突然的,但其准备阶段是漫长而艰辛的。像佛陀和耶酥一样,皆穆很小的时候,灵性上就表现出相当的早熟。他与父母去纳姆•德寺庙时,不像其它同龄的孩子,他坐得很安静专心;甚至他还是个三岁的小孩时,就能重复许多在听道时听到的诗句。村人们对他的奇才感到惊讶。不久他便得到了个绰号“巴尔萨度”(Bal-Sadu)或“孩童圣人”。乡村里敬慕他的人,希望他父母能给他一个受教育的机会。
五岁时,皆穆被交给住在附近博学的吠陀学者白•慨姆•达斯(Bhai Khem Das)照管。那时在印度,受教育并非以找职业为目的,而主要是从学习经典中得到精神上和灵性上的训练。这个幼小的孩童,对灵性格外颖悟,很快就掌握了旁遮普语经稿。一年之内,他已经仔细地阅读了锡克教的五部基本经典,其中包括《JapJi》,《Sukhmani Sahib》和《Raho Ras》。又过了六个月,他已能背诵这些精神宝库中的主要段落。七岁时,他已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帕司,即具有专业水平的经文吟诵者。接下来的一年,他研究了锡克教最后几位古鲁编纂的经典《萨姆格兰斯》(Dasam Granth)。
皆穆非常尊敬他的老师,老师也非常喜欢他的用功和进步的神速。他俩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这个少年则非常专心的倾听白•慨姆•达斯的讲话。他对知识的渴望没能得到满足,而读经只能更激起他的想象力。
一天,他拿起了《JapJi》,开始诵第二十节,诵完后,他去找他的老师,问道:“先生,纳姆(Naam)是什么意思?那纳克曾说:
一颗被罪恶污染的心,
只能通过与纳姆(Naam)交流才可以洗涤干净。”
所有其它的圣人在《圣典》后来部分也都有这样的赞词。慨姆•达斯被学生的好问精神和辨别能力所感动,但是却不能让他对此问题开悟,因为他本人并不熟悉纳姆(Naam)的秘密。
一天后,白•焦德•辛格眼看儿子已八岁,可以帮他干活了,就以传统的礼节带上一个银币和用棕榈树汁制成的糖作为供养来到他的师父那里。他把供养放在师父脚下,表明他想让皆穆停止学习,好让他照管他的羊群。慨姆•达斯没有反对:“他是你儿子,你可以做最好的安排。”可是,这位年轻的监护人不能如他所指望的那么简单地离去。皆穆说:“先生!我向您保证,我整个白天为我父亲工作,但晚上我到你这儿继续学习。”
附:目 录
前言
第一篇 伟大的传统
1、上帝之道
2、丰富的遗产
3、重新寻回丢失的线
第二篇 巴巴吉——一段简短的传记
1、早年
2、伟大的探索
3、实现
4、士兵圣人
5、执持火炬的人
第三篇 巴巴吉与灵性的科学
1、创造
2、解脱之道
3、完美的明师
4、信念、爱与自我臣服
5、外在的生活
6、内在的生活
7、一门古老的科学
更多资讯: